-

关注民生 助力精准脱贫开展

来源:网络 时间:2016-05-04
导读:陕西党建网是由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主办的党建网站。...

    按照常委会工作安排,3月下旬教工委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县人民政府精准脱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视察调查。视察组在认真听取县扶贫办等8个部门精准脱贫工作开展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先后深入咀头、鹦鸽、靖口、桃川4个镇,采取实地察看移民搬迁项目,走访农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镇村干部、群众代表和特困群众座谈等方式,广泛听取了基层干部、群众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视察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点攻坚任务。目前,我县仍有7个镇的54个贫困村,2959户9469人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23%(其中低保贫困户681户2027人,五保贫困户333户343人,一般贫困户1945户7099人)。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严格“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工作要求,着力实施“85732”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日前全县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信息录入工作已完成,23个移民搬迁项目也陆续开工建设,全县精准脱贫工作抓早动快,措施有力、推进扎实、成效显著。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组织保障有力。县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全县精准脱贫工作的领导,构建1+8工作架构,成立了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8个工作小组,各镇均成立了脱贫攻坚指挥部,村支书、第一书记、村长为直接责任人的领导机构。及时召开了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大会,建立并实施“三线作战”保障机制及领导干部包抓机制和责任考核机制,继续推行“三包六到户”工作法,落实“5321”帮扶责任。全县组建由69个部门、49户企业参与,驻村工作队54个,帮扶7个镇66个村,下派“第一书记”54名,28名县级领导、472名科级干部和1500余名干部结对帮扶,逐户签订帮扶协议,实行“双向承诺”,实现了帮扶主体和帮扶对象全覆盖。结合县情实际,制定下发了我县《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方案》等文件,为确保全县精准脱贫工作高效开展,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对象识别精准。县人民政府和职能部门始终把精准识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前提和基础,按照贫困识别标准要求,通过县镇村干部入户“五看”,严守“九条红线“,坚持“三议两公示一公告”机制,接受群众监督,全面核实贫困家庭信息,做到了“四个纳入“,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目前,对全县54个贫困村、2959户贫困户、9469人建档立卡,并完成了国家和市上信息系统录入,建成了县镇村三级明细台帐,做到了户有档、村有簿、镇有册,县有电子台账,实现了贫困户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脱贫对策、脱贫效果、脱贫时间“一表清”。

    3、精准脱贫有序推进。一是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县人民政府以移民搬迁为突破口,以“三靠近”为原则,通过入户摸底,将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产条件恶劣、发展空间不足的贫困群众全部纳入搬迁范围,力争今年年底完成搬迁贫困人口1438户5272人,集中安置率达到98%以上目标。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将今年确定的7个镇23个集中安置点,统一规划设计,提供配套基础设施资金100万元,目前23个安置点已相继完成了选址、土地征用、规划设计等工作。视察组通过实地查看了解,咀头镇牛家沟村、鹦鸽镇马耳山村等镇13个安置点已动工建设,其余安置点正在进行“三通一平”和竞价议标工作,将于近期开工建设,力争10月底前入住新居。同时县政府在落实上级有关扶贫政策的同时,积极制定配套政策,确保了全县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二是县政府和帮扶部门积极实施“八大举措”(异地搬迁、产业发展、医疗救助、转移就业、教育脱贫、生态保护、社会保障兜底、城镇脱扶贫)脱贫帮扶措施,突出太白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菜药果茶(无公害蔬菜、中药材、特色林果、药王茶)和猪鸡蜂(黑土猪、土鸡、土蜂)特色养殖业,并将特色产业与行业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生态扶贫、电商扶贫、教育扶贫等)有机结合,延伸特色产业链,依托特色种养业,积极资助贫困户发展扩大规模,大力发展农家乐、电商、劳务等三产服务,确保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在视察调查中了解到,部分帮扶领导和部门抓早动快,深入包抓村组摸实情、因户施策,制定发展产业规划,出资支助贫困户产业发展,王家堎和平村饲养土猪50头户均2头,鹦鸽马耳山村光伏发电、百亩树莓示范园、土猪养殖基地等项目已落地,全县产业扶贫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二、存在问题

  从从视察调查情况来看,我县精准脱贫工作推进有力,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脱贫意识差,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一头热现象突出。贫困群众对精准脱贫工作主体认识不明确,总认为是包扶领导、包扶干部和帮扶单位的事,包扶领导和干部深入基层包扶工作认真扎实,但由于我县贫困人口居住条件艰苦,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偏低,观念传统守旧,自我发展意识差,加之脱贫热情不高,缺乏脱贫信心,自我发展自我造血能力缺失,靠政府靠社会救济度日的依赖心理强,造成“等、靠、要”思想和包扶领导干部一头热现象严重。在入户走访中,我们发现,一些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贫困户,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你们看着办”。

    2、扶贫政策研究不透,缺乏连续性和精准性。目前,县政府全面实施易地搬迁、产业发展脱贫等八大举措加快脱贫步伐,但因部分脱贫政策不明确,缺乏连续性和精准性,给群众宣讲困难,造成部分群众坐等观望、疑虑重、争当贫困户、上访等不稳定因素发生。

    3、社会参与度不高,氛围不浓,没有形成活力。一些双管部门、企业和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对社会扶贫的认识模糊,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新建产业兴趣不浓,缺乏活力,认为这是公益活动对企业而言没有效益,忽视了自身支持贫困群众发展,增加贫困群众造血功能这一重要职责,全民参与大扶贫工作急需加强。在视察调查中了解到驻县的一些双管单位对精准帮扶工作重视度不高。

    三、意见建议

    1、加强政策研究,做到政策精准。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因地制宜,及时制定出台切合我县实际精准的“菜单式”帮扶到户扶持政策。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同主管部门的衔接沟通,及时掌握政策动向,认真梳理,制定切合县情实际、规范透明、各项政策叠加、精准细化施策到户的行业扶贫政策,完善政策的衔接和连续性,妥善解决农民进城、进镇购房补贴和贫困户搬迁建房的政策衔接问题。明确与贫困户自身能力相适应的项目规模和扶持标准,针对贫困户经济实力弱,生产能力差,管理水平低的现状,建立小发展小补,大发展大补的激励扶持机制,调动贫困群众发展动力,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坐等观望、疑虑,上访等不稳定因素和享受不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等问题,促进我县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2、重视教育培训,形成工作合力。一是认识达成共识。县政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注重宣传引导,要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参与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努力形成全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同时加大对贫困群众的教育力度,强化扶“志”措施。广泛开展政策法制、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本地的事,身边的人通过自身艰苦努力,创业致富的案例进行典型开化引导,增强贫困群众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增强贫困群众勤劳致富的光荣感,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积极性,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在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帮助下,主动作为,脱贫致富。二是要注重强化培训。通过各类职业教育平台,采取各种方式强化对贫困群众的科技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素质和劳动技能,让贫困群众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时加强对县、镇村干部精准帮扶工作人员的专题培训。着重解决帮扶干部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和要求理解不深不透,无从下手等问题。三是工作上形成合力。全县各级组织、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要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把精准扶贫工作拿在手上,加强工作研究,齐心协力,紧密配合,主动作为,形成合力,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凝聚每个人的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3、强化牵头抓总,建立健全机制。一是县政府要紧盯提前两年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进一步加强指导,梳理细化脱贫任务,夯实工作责任,统筹扶贫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工程质量监管,明确帮扶措施,责任到人,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强力推进。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对本部门脱贫攻坚的组织领导,优先安排扶贫项目、优先保障扶贫资金、优先落实扶贫措施,积极主动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二是要健全我县扶贫攻坚长效机制,在政策的落实上要分类指导,确保连续性,菜单式扶贫要接地气,突出持续性,扶贫扶志要先行,志坚才能攻坚,精准扶贫才能真脱贫。三是要制定更具科学、规范、操作力强的精准脱贫考核激励机制和最严格的问责机制,将精准脱贫工作纳入各部门、镇年度综合考评之中,增加扶贫考核分值,强化不定期督导检查力度,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