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僵尸企业”交给市场
“僵尸企业”的处理是去产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从理念到机制上一并理顺,将其交给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不应也不能比监管者这个角色做得更多。

工信部网站日前公示14家汽车企业将被停止生产资质,也就是俗称的“僵尸车企”退市。在此前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这是要为所谓的“僵尸车企”建立起顺畅的退出机制,打破汽车生产企业资质的终身制,建立起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所谓“僵尸企业”,实则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但难以顺利退出的企业。“僵尸企业”是产能过剩大背景下的典型后遗症,2009年的中国在刺激计划后经历了一轮很大的产能扩张,但由于国际需求萎缩和国内货币超发的双重作用叠加,产能过剩成为了近年来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问题。而这些过剩的产能中,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市场竞争力却一直淘汰不掉的落后产能,水泥、钢铁等行业都是重灾区,“僵尸企业”也大量地存在其中。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僵尸企业”的处理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僵尸企业”大量存在的危害和潜在风险,工信部副部长冯飞在答记者问中已经阐释得非常清楚。一方面,“僵尸企业”占用着大量的资源,而其本身并不产生有效产出还会加剧产能过剩,而资源这块蛋糕的总量是相对固定的,所以一旦大量资源被“僵尸企业”霸占,留给正常企业的资源就会变少,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这不仅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还阻碍了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僵尸企业”还会产生外溢性风险。山水水泥这个月12日偿付到期的20亿超短期融资券违约事件,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水泥是过剩产能重灾区,如果其生产的水泥本来就无需求就会产生积压,而继续获得融资又投入生产,只会加剧积压进一步扩大债务,把雪球越滚越大,直至资金链断裂违约。这一个案是在“僵尸企业”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一个企业违约可能还算个例,但如果一批“僵尸企业”违约,其背负的大量债务变成坏账,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就会大幅增多,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在产能过剩加剧和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僵尸企业”的大量存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大。因此,决策层亦对去产能及“僵尸企业”的处理给出了绝对的关注。每隔一段时间,工信部都会出名单,要求有关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关停企业的落后产能,也会如此次一般停止生产资质让“僵尸企业”退市,但对去产能并没有明显的效果。
在我国,去产能的主要方式是政府主导行政干预,工信部列名单、地方政府来执行。问题是,这些落后产能、“僵尸企业”很可能本来就是地方政府为了催谷G D P、增加财政收入保证地方税源而推动建立的企业,自然也会有动力用各种手段来保住这些无法产生实际经济效益却能带来GD P和税收的“僵尸企业”,尤其是在这个财政紧绌的关口。本次被停止生产资质的“僵尸车企”,此前就是在终身制的行政保护下得以苟延残喘。
“僵尸企业”归根结底是产业扶持政策和行政干预去产能方式的产物,继续以这样的方式处置“僵尸企业”不会有实质性的效果。近日,决策层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实际上就是要摒弃以往的这一套旧思路,强调以开放、高效率、低税负的方式扩大市场空间,激发社会各部门微观主体的创新潜能。具体到“僵尸企业”的处理上,就是减少行政干预,让政府退守本位,把“僵尸企业”交给市场,没有市场竞争力的就清盘淘汰,还有市场竞争力的就重组。
“僵尸企业”的处理是去产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从理念到机制上一并理顺,将其交给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不应也不能比监管者这个角色做得更多。
- 江苏太仓:外资企业加速增资扩产
- 751家企业携3.5万个优质岗位来沪
- 325家世界500强企业携手湖北共享机遇
- 乌兹别克斯坦企业项目对接会成功举办
- 北京市政协委员黄轶:需关注科创企业困
- 广州增城廖松杰向省政府举报
- 需求大增!企业开3倍工资留人
- 明年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为民营企
- 10家中小企业借“数”转型,“长沙范式
- 佐力药业诚邀您参加第18届中国成长型医
- 韩国主要服装企业第三季度业绩低迷
- 智邦国际一体化ERP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实
- 南阳方城王文辉哭诉冤屈律师拍案还原真
- 2024山东百强企业出炉,总营收突破8万亿
- 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出炉,潍坊16家
- 爱玛科技斩获“IDC未来企业大奖”
- 专家建议建立统一的ESG标准 提升企业“出
- 国际议员友好交流论坛在沪举行
- 总投资约3.5亿元!又一企业总部完成结构
- 73家煤炭企业发布2023年度社会责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