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山:民生监督“精准发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来源:网络 时间:2016-04-26
导读:万山:民生监督“精准发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新华网贵阳4月25日电 自2014年8月以来,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组建9个民生监督组,强化对民生项目主责单位的督促指导,助推惠民政策落实到户,第一时间回应群众的合理诉求,第一时间处置损害群众利益的渎职失职行为,第一时间查办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村风民风,赢得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点赞”和社会认可。

2015年,万山区党风廉政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位列铜仁市十个区县第一。

民生大于天,民心重于地。

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等方面原因,基层纪检组织机构虚化、力量分散、单兵作战的问题比较突出,监督难、难监督、监督效果不佳等一直是困扰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道难题。

破解这一难题,既要依靠顶层设计,通过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机制为开展民生监督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又要注重底层突破,从运行模式和方式方法的层面进行探索。

民生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用系统的思维,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按照“六统一”(统一领导、统一名称、统一机构、统一职责、统一管理、统一保障)要求,整合区纪委、纪工委、民生监督组、乡镇纪委和村务监督的力量,以乡镇为单元成立了9个民生监督组,划分为4个片区、85个责任区域,由4个纪工委分片联系和指导,每个监督组配备组长1名,副组长1名,民生监督员2名,构建了“区纪委监察局+区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民生监督组+乡镇(街道)纪(工)委+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的“五位一体”民生监督新模式,形成了上下联动和区域协作的新常态,强化了监督的独立性,有效增强了监督力量。

依纪依法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民生监督工作更是如此。民生监督组成立后,如何结合万山产业原地转型和城市异地转型的实际,探索建立符合党纪国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思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以及与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求紧密衔接、操作性强的运行新机制,确保民生监督工作规范运行,切实发挥作用,成为摆在眼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明确工作职责是首当其冲。明确民生监督组的职能定位为监督执纪问责,在责任主体监督检查基础上,做好“再监督再检查”。

民生监督组组长在所负责的乡(镇、街道)范围内可随时调配监督力量,适时组织交叉检集中力量重点抽查,组织区纪委监察局和纪工委监察分局的力量全面巡查。这些职能和权限的明确,有效破解了乡(镇、街道)纪(工)委因人情关系不愿监督和不敢监督同级党委的难题。

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每年均安排有关专家学者讲解《党章》、《行政监察法》及民政专项资金、农业惠民政策、家电下乡、微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城乡低保、扶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发展优惠等有关政策,组织民生监督组成员到先进地区学习取经和到省参加专题培训。

通过培训学习,民生监督组强化了依法治理的理念,形成了善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治理民生领域问题的工作习惯,进一步提升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执纪监督能力。

结合实际,制定了《民生项目备案实施办法》、《民生监督组工作管理办法》、《民生监督监察检查暂行办法》等7项制度,建立健全民生监督区域协调联动、自办案件双审、接访日、信访举报、违法违纪曝光、数据报送、交叉检查、季度汇报会、信息公示牌、监督联系卡等机制,实行民生监督年度目标考核管理,每月一通报,季度一点评,半年一总结,全年一考核,做到了健全机制、规范管理、规范运行,依法依纪依规开展各项行政专项监察工作。

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网络、微信、电视等新兴媒体,以及利用悬挂宣传横幅、报纸、宣传栏、村组会议、赶场天接访等传统方式,以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民生监督文件,开展民生监督工作的目的、意义,民生监督组的职责、监督范围、监督渠道等为主要宣传内容,深入村组、学校、医院、社区等全面深入宣传党纪国法有关规定、《惠民政策明白卡》等,在《清风网》增设民生监督工作专页,做好文字、图片、视频等宣传,在《微万山》、《万山时讯》开辟专栏解读民生政策,不断提升群众对惠民资金和民生政策的知晓率和满意度,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监督、保护自身利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