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帮助中国大幅提高小麦产量
中新社北京4月3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3日发布一项研究成果,过去三十多年间,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小麦育种项目使中国小麦产量增加了380—1070万吨、农民收入增加了12—34亿美元。
这项研究由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的黄季焜研究团队完成。黄季焜表示,小麦是中国三大主粮之一,中国农业生产面临较大的耕地和水资源约束,小麦粮食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提高生产率。政府决策者、相关基金会及国际育种项目资助机构对此颇为关心。
这项研究尤其关注CIMMYT小麦种质对中国小麦生产的遗传贡献及其对生产率的影响。科学家们搜集了1982-2011年全国年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共计1873个主要小麦品种的系谱、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在17个小麦主产省份的具体年种植面积。
黄季焜说,基于主要小麦品种系谱分析的描述性统计及建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得出结论,使用CIMMYT种质显著提高了小麦生产率。
具体来说,1982-2011年CIMMYT种质对中国小麦品种面积的遗传贡献率年均7%。自2000年以来,超过26%的主要小麦品种含有CIMMYT亲本。“含有CIMMYT亲本的小麦品种表现出更好的农艺性状,比如增加穗粒数和粒重、降低株高、提高抗病性等。”黄季焜说。
研究团队采用不同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估计,CIMMYT种质在1982-2011年期间对中国小麦全要素生产率的总贡献率为5-14%,“相当于使中国小麦产量增加了380-1070万吨。如果按照2011年小麦平均收购价来计算,农民增加了12-34亿美元的收入”。
据统计,2014年小麦产量达到1.26亿吨,小麦已成为中国三大主粮中唯一实现“十一年连续增产”的作物。
黄季焜研究团队呼吁,中国应加强与CIMMY的合作,政府或国际资助机构都应对包括CIMMYT在内的国际品种改良项目增加投入。
成立于1966年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是一间非营利的国际农业研究培训机构,旨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提高玉米和小麦种植制度的利润率、生产力和持续性来消除贫困,保障发展中国家贫困地区的粮食安全。(完)
- 山东中小企业多项指标全国居前,“小身
- 助力企业加快拓展海外市场
- 政策护航 河北民营企业激发新“冀”遇
- “全力为外贸企业出海保驾护航”
- 百亿级企业为何把街镇当福地
- 全市首场春季综合性大型招聘会今日举办
- 经营主体活力持续增强 湖南“四上”企业
- 看世界最大石陨石,吉林市打造博物馆之
- 聚力创新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 广东人峰实业有限公司赴美国纳斯达克上
- 迈上新台阶!2024中国企业500强营收达11
- 以人才高质量发展推动企业创新转型
- 广东省茂名化州市典型特大土地腐败窝案
- “点对点”解决需求 沈阳铁西区全程包保
- “周三会”助力武汉科技型中小微民营企
- “新质生产力”带动工业企业利润增速“
- 夏津税务:“税路通·税之家”品牌赋能
- 范光明控告鞍山市中院保护罪犯范丽梅导
- 打破西方封锁!这家中国企业,牛!
- 工信部组织开展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