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企业让烟台诞生了世界级孵化工厂
从1985年养第一只鸡,到现在年可出栏3.5亿只,诞生在蓬莱的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一座世界级孵化工厂。在这里,八层立体养殖技术,实现了鸡住高楼、1平方米年产1吨鸡肉的奇迹。
3月21日,市工商联副主席、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孙宪法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并还原了39年来企业发展的非凡历程。
孙宪法深入车间里。 资料片
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山东蓬莱良种肉鸡示范场,始建于1985年,1997年改制。孙宪法说,毕业后他从喂鸡干起,先后烧过锅炉、捡过种蛋、加工过鸡肉,从陌生到熟悉,渐渐地摸透了企业生产的每个重要环节。
从前养鸡行业普遍是用沙子、锯末等当垫料,当每一批鸡出栏后,就要进入鸡舍,顶着刺鼻的气味,把鸡粪清理出来,再垫新的沙子或者锯末。
“每清理一次,费时又费力。”孙宪法很早就开始琢磨,有没有先进的办法,让鸡舍既干净,又能多养。
在多年反复的实践中,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推广了商品鸡4层养殖法,收效明显。到2016年,民和的肉鸡已经住上了10米高的8层楼。
更令人惊奇的是,住上高楼的鸡,反而臭味大减。见记者好奇,孙宪法带记者走进标准化肉鸡饲养基地。
在蓬莱区的6个镇街,分布着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40个种鸡场。其中,占地4000亩的民和生态园,建有27个标准化父母代种鸡场,4个商品鸡实验场。
8层高的立体化笼具里,温湿度是恒定的,每一层有一条传输带,鸡的粪便每天定时清运,不接触地面,笼内的白羽肉鸡浑身干净。
孙宪法指着笼舍说,公司创新发明的商品肉鸡立体养殖技术,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奖。联栋纵向通风鸡舍还荣获农业农村部“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
让鸡住高楼,一下解决了传统平养方式的弊端。孙宪法表示,现在净区和污区严格分开,不仅减少了疫病的传播,而且单位面积养殖量还是传统平养的3—5倍。以前的管理困难、肉种鸡产蛋率低、受精率低、单位面积饲养密度小等问题迎刃而解。
鸡多了,大量鸡粪运到场外,“春秋农户可以用,到了夏冬怎么办?”这个难题又摆在孙宪法的面前。
孙宪法说,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就要下决心解决鸡粪问题。2008年,借助民和股份成功上市的契机,公司投资7000多万元,建设了粪污处理大型沼气发电工程,原料就是鸡粪和废水。一年能消化掉18万吨鸡粪、12万吨污水,生产沼气1000多万方,发电3000万度,生产固态有机肥1.3万吨、液态有机肥23.7万吨。
在孙宪法的手中,鸡粪变废为宝。
- 一年新增165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背后
- 打通“最后一公里” 让民营企业轻装上阵
- 广州企业加速破浪“出海”
- 为企业发展“满格”续航
- 海南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培育新
- 民营企业为汽车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 10月份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持续改善
- “三力”推动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 “简”信息“减”材料,这些企业间合并
- 北京市台联开展台胞企业调研活动
- 以数智革新驱动企业高效转型
- “半年报”成绩出炉 上半年我国中小企业
- 2024年“中小微企业日”政策宣讲活动在昆
- 700家黄酒企业该从何处破局?
- 这家企业让烟台诞生了世界级孵化工厂
- 专解企业“急难愁盼”,154名“法特派”
- 淄博:“主动披露”政策红利 引导企业诚
- 焦作沁阳:为企注入“电动力” 助力企业
- 闵行这场月月签,签约10家企业、牵手4家
- 泰安高新区及3家企业分别入选省级工业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