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公开不等于财政透明
财政公开和透明,本质上违逆这种自利的天性,因此其公开、透明到何种程度,完全依赖于外部压力。而如何培育、容忍外部压力,实际就决定了公开的广度和透明的深度。

10月31日,中国企业研究所与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2015年度《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31个省份财政透明度的平均得分仅为36.04分。虽然较2014年度的32.68分提高了3.36分,提高幅度超10%,但整体透明度仍处较低水平,最为“透明”的山东省得分也仅为57.01分,尚不及及格线。
显然,即便对此份报告的数据存在一定争议,也无法否认报告所揭示的态势,大体符合人们的直观感受。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2008年开始实施,在各界的监督督促下,财政信息的公开度逐年提高。上述报告已是连续第七年发布,数据显示,七年间,省级政府财政透明度平均值从21.71上升到36.04。
但是这一进步仍然是低水平的进步,前进的步幅以及公开力度都远远达不到现代行政的要求,离公众的期待更是相距甚远。首先,公开的范围依然能小就小,虽然大略的框架和脉络基本能够做到公开,但更为细化的分类则立时语焉不详,甚至根本不提。据上述报告的研究,当前省级政府的财政信息,仅公开了三分之一左右。
其次,一旦压力减轻,财政公开立即就出现“落潮”。上述报告也显示,在2009—2011年和2013—2015年期间,财政透明度的最高分出现下降趋势,“原本在财政信息公开方面做得最好的省份,反而出现了退步”。
再次,并非“越发达地区透明度越高”。一些经济发达省份,财政透明度反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上三点清楚地透露,促使财政公开,其压力的持续性存在明显隐患。而究其原因,盖因当前财政信息公开的动力是自上而下,无论公开的广度还是深度,都源自“上面”的压力究竟有多大。而很显然,“上面”的压力也同样存在动力来源问题。
公开并不等同于透明,仅仅知道花了多少钱没有多少意义,只有知道怎么花的、花钱的效果如何,公开才具有了“透明”的价值。当前公众对于财政信息的抱怨,一是看不懂,二是太粗略。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迫使公开透明的压力不足,相关方也就没有公开透明的动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所透露的“并非越发达地区透明度越高”。这一态势,其实再次否定了经济发展能够自动生成责任政府和高效行政的观点。人都有自利动机,政府也概莫能外。财政公开和透明,本质上违逆这种自利的天性,因此其公开、透明到何种程度,完全依赖于外部压力。而如何培育、容忍外部压力,实际就决定了公开的广度和透明的深度。
- 江苏太仓:外资企业加速增资扩产
- 751家企业携3.5万个优质岗位来沪
- 325家世界500强企业携手湖北共享机遇
- 乌兹别克斯坦企业项目对接会成功举办
- 北京市政协委员黄轶:需关注科创企业困
- 广州增城廖松杰向省政府举报
- 需求大增!企业开3倍工资留人
- 明年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为民营企
- 10家中小企业借“数”转型,“长沙范式
- 佐力药业诚邀您参加第18届中国成长型医
- 韩国主要服装企业第三季度业绩低迷
- 智邦国际一体化ERP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实
- 南阳方城王文辉哭诉冤屈律师拍案还原真
- 2024山东百强企业出炉,总营收突破8万亿
- 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出炉,潍坊16家
- 爱玛科技斩获“IDC未来企业大奖”
- 专家建议建立统一的ESG标准 提升企业“出
- 国际议员友好交流论坛在沪举行
- 总投资约3.5亿元!又一企业总部完成结构
- 73家煤炭企业发布2023年度社会责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