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战“疫”,还没到松的时候
新华社合肥4月6日电 题:战“疫”,还没到松的时候
新华社记者代群
这两天,数万游客挤游黄山的新闻上了热搜。山岳之间,又见摩肩接踵,敲响疫情防控新的警钟。
受疫情影响,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各行各业都遭受了损失。地方积极复工复产,出台优惠政策,拉动消费、启动内需值得肯定;民众响应号召,助力消费的热情亦应鼓励。但前提是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精准落实到复工复产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黄山之挤暴露的问题,就在不实不细。想到了限制总量,可没想到游客会瞬时达到高峰;想到了扫健康码,可没想到有些老年游客不会用……预判有,却不够细;措施有,却不够全;应对有,却不够快。人们热议黄山之挤的背后,不是忧虑复工复产来得太急,而是担心疫情防控做得不细。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战迎来曙光,容易让人产生麻痹侥幸心理、懈怠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疫情过去论”。现在走在街头,已能偶见不戴口罩的出行者,问其缘由,答曰“疫情不是过去了吗?”二是“风险不大论”,认为风险不大,松一松不会出事,从小区保安测体温的动作上就能看出端倪。有的小区门口,保安测量体温的动作开始“变形”,从抗疫初期的严格抵近测量,变成隔空“虚晃一枪”。三是“忽视健康码现象”。在一些餐馆,少数服务员只对客人的“支付码”感兴趣,而对客人的“健康码”渐渐失去兴趣。抗疫尚未结束,必须对这些苗头和心态保持高度警惕,不能把防疫情和促经济当成“单选题”。
现在的向好局面来之不易,是用惨痛的代价换来的,其中艰辛难以言表。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疫情防控形势趋稳,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心态,越是要把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再做实再做细一些,让病毒无可乘之机,让社会生活有序恢复生机。
- 江苏太仓:外资企业加速增资扩产
- 坚定信心、政企同心、共克时艰!区领导
- 751家企业携3.5万个优质岗位来沪
- 民营企业向“新”而行、向“高”攀登
- 深圳、广州双双跻身独角兽企业数量全国
- 制造业企业对市场发展保持乐观
- 政策红利加速释放 企业乘风海南自贸港
- 325家世界500强企业携手湖北共享机遇
- 2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创近四年新高
- 不准加班!多家知名企业开启“反内卷”
- 乌兹别克斯坦企业项目对接会成功举办
- 北京市政协委员黄轶:需关注科创企业困
- 广州增城廖松杰向省政府举报
- 需求大增!企业开3倍工资留人
- 浦东这些企业被认定为新一批贸易型总部
- 北京市纳入“无事不扰”清单企业达10.
- 震雄集团荣登《研发与标准化同步企业》
- 明年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为民营企
-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绿色经济与社会责任的
- 2024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圆满闭幕